來源: 拓吉凱工作服論壇
發(fā)布時間: 2012/4/18 11:14:58
原文鏈接
[收藏]
拓吉凱企業(yè)工作服負責人:面料環(huán)保主題產品應該在工作服款式上打出能夠減多少碳排放量的指數,而不是只打出環(huán)保招牌,沒有數據依據。
杜鈺洲的建議如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正在推行著。在香港,制衣訓練局聯合成立了天津工作服企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聯盟,計劃今后在服裝生產上進行低碳流程設計,并轉化為成衣上的碳標簽。工作服定做產業(yè)的碳標簽只是一個縮影,在臺灣,碳標簽已于2010年3月從IT產業(yè)及食品飲料開始推行。而現如今,沃爾瑪、戴爾等大企業(yè)紛紛推進實施“綠色供應鏈”,“低碳”正在成為商業(yè)貿易中隨處可見的非官方標準。
憑心而論,減碳始終是一個“四兩撬動千斤”的過程,而所有的正面范例,似乎讓我們有信心去期待“撬動”的可能。市場中自發(fā)的“碳約束”已經越來越多地影響到企業(yè)的經營,無疑在為中國的碳稅“征”程熱身。
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,對化石燃料(如煤炭、天然氣、汽油和柴油等)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。就服裝領域而言,將碳排放的代價換算成稅款作用于企業(yè)和消費者,能夠使其更加切身和直觀地體會到碳排放的代價。
而為了應對碳稅征收,減少費用支出,消費者可能較大限度地購買低碳產品,服裝企業(yè)可能購置或更新設備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;更重要的是,這種被動的“征收”,會在自上而下循序漸進的倡導中,逐漸從意識開始,在全社會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,讓更多的人主動為減碳做出貢獻。如此一來,我們抹去的不再是碳排放的足跡,而是真正讓溫室氣體隨著地球的新陳代謝逐漸降至正常水平。
“想要單純依靠碳稅實現減排是不現實的,但是碳稅作為減排的一種手段,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其所代表的符號性和導向性。”《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》的主要研究者之一、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傅志華一語道出了碳稅的最典型意義。